國中學過理化都知道質量不滅定律,意思是質量不會無中生有,也不會無故消失,

不論在何種溫度,壓力的環境下都遵循這個定律。當吃進食物時,有三大部份營養素造成體重的增加,1.脂肪及醣類,2.蛋白質,3.水。 少部份的化學元素也會有影響,例如:鈣,鐵等,它們是造骨和造血紅素重要原料,但在發育期之後,這類化學元素對體重的影響幾乎可說無足輕重。 1.脂肪,其化學組成是複雜的氨基酸,因為分子太大無法為人體吸收,人體會分泌酵素將脂肪分解為單醣以利人體吸收。 醣類不僅只限於甜食,例如:澱粉類食物就有豐富的醣類營養。醣類粗分為單醣和多醣,其分子結構相似,只是前者分子較小,後者分子較大, 熊旅揚所謂靈芝好壞在多醣體,是有點白痴的說法。 2.蛋白質,構成修補身體組織重要原料,看的到看不到的人體組織都要COW它來新陳代謝,主要來源是肉類或奶蛋食品。 3.水就不用說啦,正常的腎臟會視情況平衡身體的水份,太多會排出,太少會要求大腦發出口渴訊號,在某些情況下腎臟會秀逗,造成水份無法排出而水腫。 一般人最討厭的過胖兇手通常是脂肪細胞,尤其是皮下脂肪,皮下脂肪和肌肉怎麼分辨呢?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搖晃它,捏捏它, 會跟著搖或是能按壓下去的都是皮下脂肪。之前我們有談過脂肪,醣類與熱量的關係,通常會使用熱量來衡量吃進去的食物是否過量, 因為脂肪和醣類不同單位,它們的共同單位就是熱量,1g的脂肪為9000卡,吃進去的沒消耗完的熱量,把它除以9000卡,就知道這一餐將造成幾g的肥胖。偶爾吃一次麥當勞,肯德雞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,假定吃進3000大卡的熱量(非常驚人..),扣除消耗掉的1700大卡,那麼1300大卡代表的是144公克的脂肪, 144公克!!!幾乎一般體重計的誤差都大於這個數字,也就是量不出來有比較胖。常聽到有人說:上週末我去199吃到飽,結果胖了3KG,基本上我對這樣的說法很存疑, 會胖會瘦都不是一天造成的,144g似乎無關痛癢,連續一個月都這樣吃,它代表的就是4.2KG,當妳想要瘦回來,不增加運動量的情況下,每天只能吃400大卡的食物, 連續一個月才能瘦回來,400大卡可能沒什麼感覺,全家賣的波蘿麵包,一個就300大卡了。這就是為什麼發胖容易瘦身難,多吃一個漢堡很容易,減少原來食量卻很難。 超no油切廣告打的很大,連我隔壁鄰居每天都要來兩瓶才安心,呼應我們開宗明義的質量不滅定律,吃進幾g的食物,就是增加幾g的質量,喝什麼鬼切都沒用, 100g的油脂,切成100等份還是100g,切再細也沒用,總共永遠是100g,而且切細分子不是更有利人體吸收??。所以它也是個蠻白痴的廣告,除非它能阻斷身體吸收單醣排出體外,或是改變脂肪的分子結構, 再排出體外,但我不認為它能做到這點。 白痴廣告而其多,減肥也得講證據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evinchen01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